close

整件事演變至今,媒體和立委,都獲得了大勝利,究竟是誰在消費誰?

已經許久沒看電視了,加上網路上的腳尾米短片,現在我在看新聞時,都會不免懷疑這則新聞的真實性,然後就看到了正義之士為前陣子的水蜜桃阿嬤發言,說這筆捐款沒有一毛錢到阿嬤手上。錢錢錢,若是真的全數到了水蜜桃阿嬤手上,就代表商週很負責嗎?!

商週其實前幾年就做了紀錄片拍攝,阿祖的兒子和機器女孩都是隔代教養問題,若是商週作法真的很可議,為什麼之前幾部就沒人說他們在消費弱勢,這位正義之士這次會這麼高調抗議,恐怕就是牽扯到族群問題吧?

才剛密集接觸過立法委員以及政治人物的經驗,我忍耐許多話,只想說我看到以及了解的事。紀錄片發表當天,我問了導演一個問題:

要怎幫忙阿嬤賣水蜜桃??

導演和商周的公關經理都說出避免資源過度集中的話,導演說這影片出來後,大概可以預見大家都會想幫忙阿嬤賣桃子,媒體報導後桃子預計今年一定賣的比去年好,可是這會不會讓同部落的人眼紅,讓一樣辛苦重水蜜桃的其他村民不平?其實我當時還想問,商周把大家找來看片,那麼大家還能幫忙什麼?

拍這樣家族傷痛與隱私的影片有徵求當事人同意和播出嗎?可是當我看到言談間導演保護阿嬤一家的謹慎態度,在場大家都有感受到,商週一直擔心的資源過度集中反而傷害個案的態度,當場也沒呼籲大家要寫文或做什麼,當時上述問題就覺得不必提問了。

為什麼要避免資源過度集中?為什麼不直接把錢送到個案手中?之前張家三兄弟要去美國買"羅倫佐的油"向媒體喊話募款,直接把錢送到張家手中,解決了什麼嗎?大家在救急的情況下短時間募到可觀金額,結果呢?資源集中讓同樣罕見疾病的家庭忿忿不平,這件事大家應該還記憶猶新吧?如果同樣的情況,五百多萬一下都給了阿嬤,難道不會是另一場災難嗎?

結果我們的媒體處理新聞,沒有一家去採訪導演或阿嬤本人,有家媒體還去訪問了阿嬤的弟弟,請問這是當事人嗎?不管,照登,這就是台灣的媒體。結果引發的效應是什麼?捐款者退費,導演不敢繼續了。

還把這件事拉高成為原住民受欺負的形象,這是最讓我厭惡的地方,這難道不是另一種族群操弄的手法?卡債燒炭者難道全都是原住民嗎?如果商週只限於幫助阿嬤一家,或是乾脆專門指定只幫助原住民,難道不會讓阿嬤變成部落裡的箭靶?

"阿嬤的兒子媳婦就是看到法院傳單很害怕所以自殺"
請問這位委員有何立場和瞭解程度,是誰給妳這樣替亡者發言的權力?而一整個國家金融政策的問題,怎又扯到族群,全台灣所有原住民都是如委員所說"原住民都是沒有法律契約概念",所以不識字的阿嬤就樣被欺負了。@@|||

原住民"都是怎樣"?這是由個人來認定的嗎?

即使這樣的認定來自本身是原住民,難道他代表了全台灣的原住民呢?

自己在為原民發聲時,會不會也犯了錯不自知?

我有唸法律系的原住民朋友,也有學歷不高家境不好但是很努力很認真做事生活的原住民朋友,把所有原住民都講的這麼慘,有沒有顧及其他原住民的感受?在替阿嬤爭取權利時,會不會也讓阿嬤站上火線?

大學至今時跟著教會上山或到海邊幫忙輔導部落孩子功課,真實感受到原民部落裡的確存在有許許多多故事和難題,但是要說到幫助難道真的直接把錢送給他們,就能解決問題嗎?

人微言輕,即使那些是很用心拍攝和製作的影片和繪本,我都可以把這些東西全部捐給學校,沒有義務也不是想替商業週刊說什麼,畢竟這是家名為商業的雜誌,它並不是慈善機構,行銷作法上是不是爭議,甚至有沒讓阿嬤簽下所謂廣告行銷契約,我們都不是當事人,都只是聽說,指控中的廣告契約是立委說的"廣告行銷同意書"還是"受訪者採訪同意書"?內容有無不妥?如果把不妥處白紙黑字攤給大家看不是更讓人心服?而且如果是真心想幫阿嬤爭取權利,為什麼一定要先發新聞稿弄大陣仗?發新聞稿前有先去商業周刊或導演談過嗎?

不過這樣也讓商週要去思考許多事,想要做好事和行銷企業形象,被質疑的聲音不會少。尤其牽扯到捐款的部份,整件事商週若真的要檢討的,該是捐款與極認捐的教材內容不夠詳細。大家看完片子心疼與感動之餘,自然想到那樣的捐款是要給阿嬤一家,如果商週能寫的清楚點也許受到的質疑不會這麼多。還有週刊中會把自殺者討論成邊緣人格,那是以心理學角度而非經濟學角度去探討,商週沒有討論到的卡債族問題,以及農民產銷問題,自然也是讓人攻擊的原因。

基本上這是一家商業雜誌,我對他的期望自然不會是張老師月刊,農民之聲之類的,他們把議題拋出來引發的效應才是我們該關注的。例如農業政策問題,銀行政策問題等等,難道沒有這些紀錄片,局勢就會更好嗎?那麼,無米樂不要拍了,山藥女孩也不要拍了,未來的香蕉芭樂芒果鳳梨也都不要去碰好了,商業周刊抽掉一台兩世的企劃好了,這樣就是質疑者要的嗎?期待政府徹底改善農業政策和金融政策的論述是對的我也支持,但是在政府做之前,我們難道就不能做點什麼嗎?什麼叫做中產階級拿遙控器的消弭罪惡感?批評的人有沒想過這樣的罪名一安,有多少人從此冷漠起來?

我在看片子時也隱隱不安和殘忍,為何要選擇這麼沉重的主題?當天我在商周發的基本資料回函上特別寫著:請小心處理"自殺"議題,我當時只想到的是媒體效應,當時媒體公關經理有回應說,校長會阻擋媒體進入拍攝,就怕記者直接跑到家裡也經過當事人同意,結果現在跑出一個為原住民代言的委員,倒是真的比想像中複雜太多太多。一個自殺遺族,恰巧主角是原住民也是農民,結果被窄化成族群問題,還要導演檢討農業問題什麼的,你要不要直接叫導演去當內政部長?

不過可以想見的是,在台灣拍片尤其是紀錄片,都是苦哈哈的拍攝和工作,那些正義之士好心在提醒大家"真相"時,有沒有想過這樣的新聞一播出的效應,會不會以後沒有導演想碰觸敏感議題,不敢替弱勢發聲?會不會以後社會大眾對這樣的個案是都冷眼旁觀?

當一個人內心認為自己是最正義的時候
常常會變成最殘暴的人
當把自己的偏好化身為正義和信仰
並以此去剝奪別人做選擇的權利
都是一種專制的行為
不論這種專制的根據
是來自種族、血統、社經地位
還是來自科學或學問
都是最可怕的


(以上是朋友轉寄的一段話,常深以為戒)

延伸閱讀:

導演在阿嬤澄清前的一封信

此文才剛寫完不到一小時,就發現導演棄拍的新聞:對水蜜桃阿嬤好殘忍,導演棄拍續集

募款風波楊導:我無權承諾,勿再傷害小孩

阿嬤紀錄片爭議》高金:利用就是消費

夠了吧!高金委員

立委缺席誰最嚴重 公督盟點名

水蜜桃阿嬤真的被消費了?

水蜜桃阿嬤澄清(新聞中的阿嬤還是好可愛好善良,可是看了還是很心酸)

水蜜桃阿嬤故事感動社會 銀行贊助7孫子圓夢之旅 (會不會又有人跳出來說銀行又在消費阿嬤?)

「水蜜桃孫女」紫藍挑戰圓夢 成熟如同小巨人(會不會有人跳出來說電視台在消費小藍?)

水蜜桃阿嬤 竹縣府提供各類資源照顧 (會不會又有人跳說來說新竹縣政府也在消費阿嗎?)

網站誤導募款單位必須謹慎(這是商週真的該講得更清楚的部份)

捐助水蜜桃阿嬤匯款最直接(不爽商週想幫阿嬤的人可以這麼做)
聯合新聞網 -
日前立委指責某周刊消費水蜜桃阿嬤的風波沸沸揚揚,台北市社會局指出,善心民眾可直接匯款、寄現金袋或透過縣市政府代轉,把錢匯入水蜜桃阿嬤個人帳戶,更有效的方式則是成立信託專戶、定期轉帳。 社會局科長陳志章指出,雖然媒體上常見到許多急需社會各界援助的危機 ...

批判代替鼓勵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garden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